宝洁:推原创品牌 不如收购成熟品牌

2013-02-28来源 : 互联网

如果历史有借鉴意义,从润妍到激爽,宝洁就应该觉悟,宝洁自身的文化和体系已经不适合再去推原创品牌。相对来说,资本运作,收购市场上相对成熟的品牌或许更靠谱。

这或许也是业界对海肌源和东方季道嘘声一片的原因之一。

宝洁不适合自推原创品牌的两个理由

还得从润妍说起。润妍是宝洁到中国后推出的**个原创品牌,1997年奥妮洗发水横空出世,“植物”和“黑发美”一时成为市场热点,宝洁在默默观察了三年后,2000年,润妍惊艳亮相,无论从哪个方面看,都是**范儿。但是两年后的2002年4月,润妍全面停产,逐渐退出市场。

激爽也大概经历了大同小异的路子。

从这两个例子中不难看出,宝洁不适合自创品牌,理由有二:

**、决策过程冗长,贻误战机。公司做到宝洁这个规模,每一个决策都要对股东负责,而宝洁的职业经理人文化,又决定了每一个层级的管理者都只能负有限的责任,这就决定了宝洁的每一个决策需要大量的数据、调研来支撑和说服决策层。这与众多民营公司都拥有一个教父式的创始人不同,宝洁的每一个决策过程都会冗长而艰难。但是,市场的机会往往是转瞬即逝。

针对专营店渠道的海肌源品牌的出炉,大概也离不开这个过程。据知情人士透露,对于专营店渠道,宝洁已经关注了6年,6年后的今天,才推出海肌源,专营店早已不是宝洁决策层心中那个专营店。

关注了三年后,宝洁推出润妍的时候,“植物黑发”这个细分市场早已是一片红海。关注专营店六年后,宝洁再推海肌源,“海洋补水”在专营店也早就陷入鏖战。

第二、缺乏实质性的创新。由于决策机制的问题,有时候,大公司本身就不负责培育创新的种子,宝洁或许在某些方面有创新能力,但是在品牌开发上给人的感觉并不踏实。三年调研,润妍走的还是“奥妮”**出来的“植物”和“黑发”的概念,6年关注,海肌源*后提枪杀入早已一片红海的“补水”市场。

海肌源生不逢时

鉴于以上两点,回头来看海肌源,从目前曝光的种种情况来看,很少有能让人眼前一亮的点。光是这个名字再配上那段关于法国“布雷阿群岛”和“当地渔女”的品牌故事,就已经足够“山寨”了。让人怀疑是不是六年前的文案没改,就直接拿出来用了。

从时机上来看,如果六年前推出海肌源,现在很可能已经进入年销售十亿的品牌队伍,那时候,专营店的区域性连锁店刚刚冒尖,国内强势护肤品牌也不多,渠道基础不是很牢固,宝洁如果推出海肌源,并且有现在的利润率,成功的可能性会大很多。但是六年后的今天,护肤品类的品牌在专营店渠道逐渐饱和,零售店和经销商接手新品牌的意愿下降。海肌源要靠什么来打动渠道,打动消费者呢?

其次,专营店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,逐渐进入市场规范期。用行业人士的话说,“该上岸的都已经上岸了”,尽管在全渠道还很少有品牌能跟宝洁正面交锋,但是在专营店渠道,有能力跟宝洁正面交锋的企业已经不在少数。在市场洗牌期,各个品牌都精神高度集中,宝洁选择这时候杀进专营店渠道“*饭碗”,何况捅的还是“补水”这个马蜂窝?宝洁的一举一动必然成为竞品高度关注的对象,成为竞争的“集*点”。

再看地利,三四线市场一直是宝洁的心病。进入中国市场以来,这已经是宝洁第五次组织品牌“下乡”。前四次的成效并不被认可。专营店主要分布在以县城为代表的三四线市场。这里的游戏规则,是宝洁的决策层所不熟悉的,在这个战场,宝洁已经有四次失败的经历。

再看人和。洋品牌的神圣光环在逐渐退去,这是大势所趋。无论是消费者还是渠道商,对洋品牌的仰视态度正在急剧变化。

保护渠道利益很重要

随着专营店业态发展的成熟,店主在接品牌的时候,目的性也越来越明确。什么样的品牌是作为主推,是利润来源,什么样的品牌是拿来吸引人气,什么样的品牌是作为补充,什么样的品牌用来对冲竞争……正分得越来越清楚。

渝ICP备2024022750号-1

Copyright©2004-2024 3158.CN.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
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:投资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